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66篇
  免费   1064篇
  国内免费   558篇
耳鼻咽喉   102篇
儿科学   294篇
妇产科学   239篇
基础医学   983篇
口腔科学   162篇
临床医学   2254篇
内科学   1267篇
皮肤病学   139篇
神经病学   482篇
特种医学   4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534篇
综合类   4800篇
预防医学   1954篇
眼科学   214篇
药学   1916篇
  15篇
中国医学   1721篇
肿瘤学   53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60篇
  2018年   390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46篇
  2014年   739篇
  2013年   663篇
  2012年   768篇
  2011年   897篇
  2010年   794篇
  2009年   816篇
  2008年   846篇
  2007年   821篇
  2006年   829篇
  2005年   849篇
  2004年   717篇
  2003年   669篇
  2002年   598篇
  2001年   999篇
  2000年   851篇
  1999年   692篇
  1998年   423篇
  1997年   394篇
  1996年   389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76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243篇
  1991年   254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55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111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94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67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60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13篇
  1975年   15篇
  196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71.
目的研究国人正常成年男性前列腺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方法收集无自觉泌尿系症状、以其他疾患就诊断需要行胸、腹部CT增强检查的107例成年男性非重症患者,在志愿的前提下行前列腺平扫及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IohexolInjection)85~90ml,注射速率3ml/s,连续注射,在开始注射后72±8s行动脉期扫描,144±20s行静脉期扫描,至268±25s行延时期扫描。根据CT图像观察前列腺强化情况,并测量平扫及动态增强前列腺的前纤维肌肉基质区、中央区左右两侧、外周区左右两侧和后部的CT值,分≤59岁和>59岁两年龄组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前列腺动态增强CT扫描不同强化期前列腺各解剖分区有不同强化,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时前列腺中央区密度明显高于外周区,有显著差异;动脉期中央区、外周区边界显示清晰;不同年龄组前列腺强化特点不同,>59岁年龄组中的有生理性增生者中央区体积明显增大,中央区与外周区比值增大。结论前列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内部密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动态CT增强影像改变是基于前列腺的供血动脉解剖特点,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研究为前列腺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正常影像学基础。  相似文献   
72.
腹股沟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腹股沟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呈不规则小叶状,瘤细胞呈短梭形、大小一致、核卵圆至梭形、核分裂象不易见。肿瘤含大量的小至中等大小的血管,以无分支的毛细血管为主,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黏液样基质丰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而CD34、S-100、desmin、CK、EMA、Ki-67、CD44及HMB45均阴性。结论: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是一种极少见的特殊的外阴部良性软组织肿瘤,肿瘤可能存在问质细胞增生活性不同的组织学亚型。  相似文献   
73.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部分与护理工作有关,而且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医院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医院感染伴随着医院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同时也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我们的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泛影葡胺及优维显在X线选择性支气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选择性支气管插管47例,其中注入泛影葡胺造影20例,注入优维显造影27例,观察其造影效果。结果 47例患者中优维显造影27例全部成功,泛影葡胺造影20例,15例成功。造影表现为支气管囊状扩张15例,支气管柱状扩张16例,支气管炎症3例,支气管狭窄5例,正常3例。结论 泛影葡胺及优维显经纤支镜选择性支气管造影的应用,是支气管造影中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CB)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收治3例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患儿,其中2例为男性,分别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存左肺动脉狭窄和肺动脉闭锁(PA)、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残存右肺动脉狭窄。1例女性,为"PA、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残存左肺动脉狭窄。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心导管介入治疗,分别测狭窄段压差和血管内径,选择合适CB扩张,根据扩张效果决定是否应用高压球囊再扩张。结果 TOF男性患儿和PA/VSD女性患儿先选择CB扩张后,予高压球囊再次扩张,血管内径由术前4.6 cm和4.2 cm分别增至5.8 cm和5 cm,压差由术前35 mmHg和12 mmHg分别降为19 mmHg和7 mmHg;PA/VSD男性患儿,应用CB扩张后,血管内径由术前4.8 cm变为5.6 cm,压差由术前12 mmHg降为6 mmHg。术中和术后均无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B治疗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培养的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为进一步分析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6/10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和贵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将出生24h以内的新生小鼠断颈处死后,采用机械法分离视神经管内段的视神经,进行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及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学变化。取第3,5,6代以后的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贴壁后取出分别进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S-100阳性产物情况。在第6代培养细胞中添加肿瘤坏死因子α,四唑盐比色法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原代及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光学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经机械分离培养的原代细胞24h开始贴壁,贴壁细胞形态以梭形、不规则形为主。经消化传代去除悬浮的死亡细胞,培养至第4代以后细胞形态基本一致,细胞体积大,呈星形、梭形及不规则形,突起少,核相对较大,贴壁细胞呈片状生长。②培养的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S-100阳性产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S-100呈阳性,髓磷脂碱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率小于1%,未加一抗的呈阴性。第6代以后细胞阳性率达97%以上。③细胞增殖活性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结果: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加大,胶质细胞表现出增殖亢进现象,以30μg/L表现最为显著,亢进效果明显强于未添加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培养细胞(0.197±0.002,0.276±0.005,P<0.001)。结论:机械分离纯化新生小鼠视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纯度高,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效应,可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细胞,是进一步分析神经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77.
78.
作者调查了1359名丹麦非妊娠妇女血清铁蛋白及Hb 水平,以评价献血对不同年龄组妇女体内铁贮备状况的影响。809名妇女未绝经。另550名已绝经,其中180名(13%)为献血者。将其分为30、40、50、60岁四个年龄组,采用放免法进行血清铁蛋白测定,铁蛋白<15μg/L 为贮备衰竭,15~30μg/L 为轻微减少,31~300μg/L 为正常,>300μg/L 为增多。按WHO 标准,如铁蛋白<15μg/L 及Hb<121g/L 定为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79.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细胞减少。组织学上显示网状内皮器官非恶性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增生。家族性HLH则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HLH的自然过程是快速致死,起病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联合化疗与皮质类固醇的联合应用虽可延长患者生命,但难以治愈。作者报告采用BMT治疗6例HLH患儿,其  相似文献   
8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循环抗体引起的综合征,据认为与血小板相关IgG、IgM、C_3(PAIgG、PAIgM、PAC_3)增高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由血小板释放的微粒子(MP)对ITP可能具有潜在的功能作用。为此,作者采用血流细胞计测定了56例ITP患者血浆血小板相关Ig及抗血小板抗体相关MP水平。同时,为了解MP形成与糖蛋白(GP)自身抗体间的关系,还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有关GP抗体测定。所有患者均有血小板数减少,但巨核细胞正常或增高,无其他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证据。亦无输血史。采用血小板悬液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PAIgG、IgM、C_3及MP水平。MP的检测分两个不同刺激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